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棱镜门”、“中兴事件”不断唤醒人们对网络安全的危机意识,今年美国对华为实施的一系列科技制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下,科技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可以避免在关键领域让人“卡脖子”。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会议中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产业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01.
我国信息产业的短板
信息产业从底层到应用层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底层软件和应用软件。与美国相比,我国信息产业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底层软件(包括大型数据库,以及CAD、CAE、EDA、工业控制软件等中间件)。
在底层软件中,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重要性支撑软件等,我国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在自主可控操作系统中,我国大都以 Linux 开源操作系统为基础,与美国Windows操作系统仍然有较大差距,在个人用户端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
国内中间件市场早期主要由IBM和Oracle占领,但是随着国内厂商不断打破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目前正在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在重要性支撑软件方面,我国尚缺少自主可控的企业,在电子设计EDA领域,全世界只有美国的Synoposys、Cadence、MentorGraphics等3-5家公司,其EDA工具几乎支撑着全球所有的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影响着上万亿美元的产值。我国在EDA 软件领域几乎没有可用的产品,完全依赖这几家公司的设计工具。
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包含CPU芯片、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基础设施是信息产业的基石,所有的现代信息系统都是构建在基础设施之上,所以基础设施是信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我国逐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体系,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配套逐渐完善。
但是在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缺乏自主可控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企业。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在性能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越国际同级别芯片,但是由于缺乏底层信息设施支持,在美国的制裁下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02.
信息产业自主可控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兴、华为事件爆发之后,禁运风波继续蔓延,从通信技术延伸到了服务器和超算领域。从宏观层面讲,是贸易战的深化;对计算机这个具体行业讲,背后实际上是行业的“体系”或生态之争。PC领域的“Wintel”体系,服务器和超算的英特尔体系,移动领域的“ARM-Android”体系,都已经固化。
此前,我国只是作为国外体系的一环,从事低端的加工制造,自然相安无事,但是一旦我们产业升级,想打造自己生态或体系,这种矛盾就快速显现出来,一些竞争对手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对于国内龙头企业来说,抓紧在这个“自主可控”的窗口期,加快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至关重要。
经过中兴、华为和中科曙光的事件之后,国家对“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更加强烈,未来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将加大。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除了关键基础软硬件平台将持续受益之外,相关生态企业,如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网络安全等领域均将迎来发展契机。
03.
该如何发展自主可控
合理规划建设大型科学设施,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硬件基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硬件平台,是实现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保证。
科学进行学科设置,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投入力度,为信息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我国信息产业的战略性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研究机构和高校。国家需要重视信息产业领域的学科设置和规划,提高信息产业技术人才的储备数量和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功能,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面向未来技术发展,培养和引进信息产业战略科技人才。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引进大批高质量的战略科技人才。
我国要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合作,培养大批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战略科技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信创中国运营-张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cn.cn/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