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创中国首页
  2. 行业动态

25次强调“自主可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凸显哪些变化?

5次强调“自主可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凸显哪些变化?"
为进一步培育创新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性质全新定位,从“信息技术”调整为“信息科技”,将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更清晰地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其中25次提及“自主可控”5次提到“原始创新”、4次提到“原创精神”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意义”。
新课标,新要求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结合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特征,衔接2020年修订的高中课标,对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学习方式、学业质量评价等多方面做了突破与创新。
5次强调“自主可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凸显哪些变化?"
1.培养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科技、产业发展形势风云变化,我国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凸显,科技创新自主可控与科技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
信息科技新课标立足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现实,坚持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原创精神、信息社会责任、自主可控意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不难推断,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在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等课程实施层面,也将贯彻“自主可控”,主张学校选择具有国家自主产权的产品支撑教学开展。
5次强调“自主可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凸显哪些变化?"
2.倡导跨学科学习,凸显学生数字素养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科技基因日渐融入百姓生活,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 “数字素养“,课程模块紧扣时代特征,构建的“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在线学习与生活”“人工智能与智慧生活”等课程模块都与数字时代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新课标充分关注信息科技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场景,在满足课程的系统学习的同时,也支持跨学科学习及与其他学科融合学习。课程内容的呈现,则强调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特征,为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随着学科融合的逐步深入,符合中小学学生认知特点的跨学科工具将成为学校的必然选择。
5次强调“自主可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凸显哪些变化?"
3.倡导学习真实性,强调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围绕学生数字素养的逐步提升,并与高中的课标相衔接,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结构逻辑主线,提倡以丰富的应用情景和实践机会来支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理解。
为学生创造信息科技的“丰富的应用情景与实践机会”,离不开教学层面的投入,考虑到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新课标鼓励积极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倡导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真实情景,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
相信越来越多的学校会选择仿真化学习场景和资源,尤其是“人工智能与智慧生活”“物联网与探索”“过程与控制”“身边的算法”等课程模块,如果依托硬件开展,成本居高,很难真正普及教学,使用仿真化学习场景和资源则可有效降低学校开课成本,实现规模化、普及化教学。

5次强调“自主可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凸显哪些变化?"

同时,新课标倡导基于证据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鼓励综合运用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法,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应用,考察学生学习状况。结合自评和他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信息科技教学时需要引入在线教学平台,采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或作品,支持开展学生自主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
5次强调“自主可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新课标凸显哪些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总体情况如何?跟教育小微一起来听田慧生局长的介绍一、修订的主要背景

1.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2.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这些都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3.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二、修订的主要思路
1.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增强课程思想性。
2.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
3.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
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完整版PDF请点击此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l462I4PHRL0qZIWyMkS9A  提取码:0bax》免费下载。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原创文章,作者:Ange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cn.cn/344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