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特朗普政府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打压,美国商务部正酝酿加大对华为公司等中国企业的技术出口限制,白宫方面也加大了与商务部、国防部等部门的协调力度。情期间,全球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将加速展开,各国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依赖先进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在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自主可控变的越来越重要,也是强国之路的基石。
自2018年3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公布的对华“301调查”报告,指令有关部门对从中国进口约600亿美元高端制造商品大规模征收25%的关税,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此后,特朗普政府将制裁范围进一步扩大,科技行业也成为了重灾区。其中华为、中兴、字节跳动等知名科技企业皆遭遇了不平等的制裁。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特朗普政府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打压,美国商务部正酝酿加大对华为公司等中国企业的技术出口限制,白宫方面也加大了与商务部、国防部等部门的协调力度。情期间,全球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将加速展开,各国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依赖先进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在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自主可控变的越来越重要,也是强国之路的基石。
什么是自主可控
关于自主可控,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院士给出了4个定义:
完全拥有知识产权:收购来的技术和自己研发的技术都算完全拥有知识产权。
研发能力:研发团队有规模有能力,能研发、生产、应用的能力,不是停留在理论或者样机阶段,需要有规模化的应用,在特定行业具备一定市场的竞争力。
自主发展:需要有将知识产权和技术升级迭代的能力。
国产:相关的厂家和产业链全部是国产化背景。
简单来说,自主可控就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各类软件全都国产化,自己开发、自己制造,不受制于人。
中国的自主可控之路可谓是源远流长,从早期“863”、“核高基”时代科技界先驱从0到1的突破,再到芯片、半导体、基础软硬件的迭代积累。可以说自主可控是一条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产业链:从最上游的半导体材料、核心芯片、元器件、基础软件,再到整机、应用软件,到最后的系统集成。目前,国内自主可控产业链可大致分为,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基础硬件(CPU、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和应用软件(企业服务)三大类。
基础层的代表有高端通用芯片、SoC芯片、基础软件等,也是国产替代领域的难点和重点。由于我国计算机行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技术、工艺、标准多为引进外国,失去了先发优势。加上基础层的芯片和软件需要大量的投入,且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所以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愿意去发展基础层,这也是我国的基础层产品比较薄弱,发展较慢的原因。
中间层较为扎实,由服务器、通信设备、防火墙、移动终端等组成。在这些领域,我国的制造能力很高,已经完全自主品牌化。比如,服务器已有银河系、曙光系、联想、浪潮、华为等;通信设备也有华为、中兴;在防火墙领域有启明星辰、绿盟、华为等;移动终端(手机)方面,国产HOV也占据前几名。虽然在金融、银行等高性能服务器上还有所差距,但是总体来说技术非常扎实,自主可控的能力较强。
上层软件开发方面,在开发、调试、管理工具,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客户的需求多为定制化、非标准产品,所以软件开发层相对来说门槛较低,参与的企业较多市场较为分散,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同时也出现了质量各异、标准不一等问题。总体看来,应用领域发展较快,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国产替代应用软件,在品质上也向国外厂商靠拢。
自主可控市场规模巨大,短期千亿长期可达万亿
根据方正证券发布的《中国自主可控行业全景图》调查显示,2019上半年自主可控国产化设备市场空间约30万台电脑和3万台服务器,总体市场空间58亿,计算软件和系统集成破有望突破100亿元,全年有可能实现百万量级硬件采购需求。方正证券认为,自主可控硬件市场的总规模有望达到4000万台,峰值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000万台。
预计,2019-2024年每年国产化电脑出货量分别为30万台、100万台、200万台、400万台、800万台、1000万台,对应的硬件市场空间为51.30亿、162.45亿、308.66亿、586.44亿、1114.24亿、1323.17亿。硬件、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总体市场空间19-24年分别为153.90亿、487.35亿、925.97亿、1759.33亿、3342.73亿、3969.50亿。
受产业规模效应和研发积累、以及产业生态限制,目前自主可控国产化产业链在商用市场处于性价比劣势,因此主要聚焦于信息安全需求明确的党政军市场。但随着中国自主可控形成规模化销售,产业生态逐步建立,规模效应将显著降低硬件成本,逐步具备性价比,同时软件生态将更加丰富,使用体验更有吸引力。因此最终中国自主可控国产化终端设备的市场空间,将不仅仅局限在党政军小范围,而有潜力进入民用市场和海外供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满足全球需求
国产自主可控产业概况
系统集成厂商作为衔接上下游软件、整机、核心零部件整体服务客户需求,在自主可控发展初期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系统集成厂商掌握客户资源,直接对接应用,提供完整的软硬件,最终实现整体客户需求,因此在产业发展初期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集成厂商一直是自主可控产业链的主导核心力量。
其中,信息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是自“棱镜门”事件之后我国加紧信息系统集成安全步伐,于2013年11月工信部在原具有信息系统集成1-4级资质的几千家企业中选出4家定位服务于国务院主管的国家大型项目的信息系统集成厂商,包括中国软件、浪潮软件集团、东软集团和太极股份四家企业。2014年12月同方股份、神州数码信息、航天信息和东华软件入围第二批“计算机系统集成特一级企业资质”。
整机厂商中包含了电脑、服务器、通讯设备、网络设备等多个产品,具体到自主可控国产化领域,目前最主要的是电脑和服务器这两类产品。由于电脑厂商负责CPU、OS等各种核心软硬件的选型,并可直接预装软件,因此对零部件企业具有话语权,当前市场基本以七大整机厂商为主。
随着集成厂商资质放开和后续国产化设备的项目化因素减弱,直接采购现成整机成为主流,则整机厂地位将提升,成为决定部件企业命运的关键一环。目前最核心的七大整机厂商包括:航天706研究所、中国长城、长城超云、浪潮信息、中科曙光、联想长风、同方股份等20多家企业。
CPU芯片是整个自主可控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整个软件生态架构都建立在底层CPU架构之上,因目前中国主要竞争厂商选择了不兼容的底层技术架构,因此其竞争也是高度尖锐的。目前进入自主可控核心目录的主要芯片厂商有三家:龙芯、飞腾、兆芯。分别代表MIPS、ARM、x86三种架构技术路线。未来有可能进入该领域还有三家:中科曙光的海光(x86)、华为海思(ARM)、申威(Alpha)。
龙芯隶属于中科院,采用自主的Long-MIPS技术架构,是中国最早的CPU芯片研发团队;飞腾隶属于中国电子,采用ARM架构,是国际上较早做出领先ARM主机和服务器芯片的厂商;兆芯引进的台湾威盛公司的x86芯片架构。
我国自主可控国产操作系统大都以Linux开源操作系统为基础,正不断缩小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差距,且由于支持国密算法和可信计算技术,在安全性方面优于Windows操作系统。国内操作系统厂商可以掌握Linux源代码,支持龙芯、申威等国产CPU,同时也适配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国内云计算平台,并可与x86等主流计算芯片兼容。目前,国内电脑主机端LinuxOS有十几家厂商,但大部分市占率微乎其微,核心厂商有三家:中标软件(中标麒麟),天津麒麟,中科方德。
自主可控产业链关键点——中间件
中间件产品主要用于信息通讯领域,是一种应用于分布式系统的基础软件,位于应用与操作系统、数据库之间,主要用于解决分布式环境下数据传输、数据访问、应用调度、系统构建和系统集成、流程管理等问题,是分布式环境下支撑应用开发、运行和集成的平台。
根据Gartner统计,2017年中间件市场收入达到285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12.1%。此外,Gartner预测2018年中间件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之后每年的增长速度将放缓,到2022年达到5%左右。国际市场上的主要中间件厂商包括IBM,Oracle,Salesforce,Microsoft和和Amazon。其中,IBM和Oracle通过其自身在软件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及收购兼并进行产业布局,逐渐占据了国际中间件市场份额的前两位。
国内主要参与者是东方通、中创软件、金蝶天燕中间件和宝兰德四家企业。根据计世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中间件市场总体规模达到65.0亿元,同比增长9.6%。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普及以及政务大数据、智慧城市、企业上云等行业数字化热点项目的推进,催生出大量新的市场需求。计世预计2019年中间件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同比增长为11.4%。
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竞争优势
针对进口科技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其根本解决方法是采用自主可控技术。充分利用国内自主可控技术发展成果,通过使用国产自主可控的信息产品,实现“业务可知、系统可控、人员可管”的安全目标。
目前,我国已逐渐认识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意义。《中国制造2025》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目的是在这些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构建在技术和知识产权上的全球竞争优势。
只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才能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才能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信创中国运营-张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cn.cn/821.html